close

播空看了吳乙峰導演的作品--「生命」。

 

還沒看的時候,就看了不少關於這部紀錄片的討論,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由郭力昕在中國時報上,所發表的一篇評論,有興趣的人可以至中國時報的網站查詢,或直接按這個網址: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Chinatimes/Philology/Philology-Coffee/0,3406,112004101200502+11051301+20041012+news,00.html#here

 

接觸到這篇文章,是「第一次」看到有人批這部電影這麼體無完膚,雖一再強調這部紀錄片的可貴、難得,不過也發現了這部紀錄片許多不足之處,還有讚賞這位作者對影片有相當認真的觀影,所以才能寫出如此細緻的評論。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

問過每個去看過的同學,大家都說會「令人動容」、「想哭」、「落淚」…,明明知道是即將被「感動」,帶著這種心情進入戲院,所以有了「預備」的動作,眼淚倒是還滿控制的住。一直到張國揚為他們的二女兒舉行喪禮,我看見他的大女兒在喪禮當中不禁哭了起來,而我也眼眶泛紅。這種生死離別的事,居然會發生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,她小小的身軀和微弱的心靈,就得承受這麼重大的痛,真的讓人不捨。

 

羅珮如

 

還有逢甲大學羅珮如居然是我的學姊(同是埔里高中),想起她描述冬天的時候,爸爸帶著她去買大衣的情形,我也想起以前,爸爸也是這麼溫柔的對我。記得有一次國中上晚自習,那時候,我翹課沒有去(人生的第一次),後來太晚回來晚自習的地點,被要去載我的爸爸抓包,他只淡淡說了一句:妳沒去上課吼?我回答他說,對啊!後來他一句不發,也沒有生氣的樣子,我一直說以後不敢了、對不起!但是他還是沒有生氣。

 

雖然,爸爸在我生命中,常常伴演那種讓我無理取鬧的角色,記憶中不曾打過我,他並沒有讀很多書,卻常常會修很多東西,有點像「馬蓋先」的那種感覺。最深的印象是他的背影,一直是挺拔高壯的,直到啤酒肚的出現,我才轉移目光。

 

後來羅珮如被導演斥責不應該還停留在悲情,這個地方有人叫好,卻也讓人受爭議。這部片一開始就穿插了導演的父親和與過世友人間的對話,導演要讓觀眾知道有「他」的存在,一直到這裡,導演聲音、觀念試圖影響被攝者,讓學過紀錄片的我有些錯愕,依稀還記得,紀錄片應該是「儘量」不要加入導演自己的觀點、主觀的,雖然無可厚非一定會加入多多少少的不客觀,但是這麼明目章膽,還真是讓人感到奇怪。

 

對於這點,有人認為導演可能是看不下去了,對於面對一個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,基於人類的同情心,都一定會想要抓她一把。而我也認為這是人類最真誠的反應,但是基於「導演」這個工作位置,就應扮演恰當,這個畫面可以不用呈現在鏡頭上,或者不必被剪輯出來的。

 

後來,羅珮如決定要出國,之間心情轉變是很大的,這之間的改變,究竟是不是因為導演的這番話影響,或者是其它事件的影響,觀眾由觀影的推演,似乎是受導演之故,但實際上,並無陳述出。

 

(待續….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hyloves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